陳順築的這次在伊通公園舉辦的個展(展期由90年2月17日至3月17日)主題叫《花懺》,作品大量拍攝了一般人很少正眼注視的墓地景象,藝術家將它正面拍下放大掛在觀眾面前,一種強大的壓力感逼近眼前。

跟一般墓地不同的是,藝術家擺放了許多假花影像的相框,排列整齊地放在墓地地面。而呈現在觀眾面前的,除了真實放大的墳墓景象外,每張作品右側並置放大了一張彩色假花的影像,暗示這朵假花跟該座墳墓的某種關連。或許是藝術家自己心目中對這位家人的看法與詮釋,觀者不得而知。被十分完整拍攝下來的個人墓地,由一方小石砌圍牆圍出一圈空間,像被清楚標示的領土,離開這堵牆之外,什麼都沒擁有。

單就墳墓這個場域,總讓人興起一陣慨嘆, 一個人不管生前功成名就如何, 死後就只佔據擁有這一方土,供後人灑掃祭拜思念。

墳墓的模樣跟埋在此處這人的人格特質沒有什麼關連,不過是混合在千千萬萬墳墓中的其中一種造型,除了墓碑上的文字,點出了那個地方的何許人也何時葬於此罷了,來這世上一遭,所留下的不過就是這些了。

這些墓地都是藝術家死去親人的墳墓,有著祖父、祖母、姨丈、父親、表弟的墓地, 上頭奇異之處,就是擺滿了一幅幅的照片,照片上只有一朵塑膠假花的圖案,背景是一片純白,而圍牆上等距離置放一顆小石塊。

這樣的景象呼應了台灣地區對祭拜墓場的一般性記憶,不尋常的是那堆並排置放的假花直立照片,用同一種鏤空花紋的錫相框裝飾著,整整齊齊間隔排列,由於那不可思議的整齊數目,給人一種異樣但又莊嚴慎重的感受。 每一張假花照片裡的圖片都不重複, 而這墳墓所拍攝到的角度也完整涵蓋了這墓的全景。這墳墓的色調同水泥與大理石一般,呈現冷冷的灰色調子。
藝術家將這些家族墳墓打掃得十分乾淨,修葺得整潔而美觀,暗示出他對家族墳墓的重視。 這些圖像所塑造出來的墓地氛圍,包含了活人對他們的濃重思念,使得這件作品增添不少魅力, 觀者彷彿隨著藝術家同去探望這些祭拜死去親人的墓地, 不由自主抱持著尊敬、瞻仰的心情來面對埋葬在這些墓地的人。

這些親人留在藝術家心中的面目,就如同放大的塑膠假花那樣, 真花已然凋零,留存在藝術家心中的花朵, 只剩下記憶中的塑膠假花,雖然虛假,但卻可以長存心中,或許藝術家常常用來回溯懷念、永保新鮮的記憶, 就如同這些假花般的真實,卻有種「假作真時真亦假」的無奈質疑。

在這些圖像之外,藝術家還設置了掛毛巾的架子,掛著一條條的淺色花紋毛巾,上頭繡著「哀感謝」的字樣,表示悲傷的藝術家對前來觀禮的觀眾一種感謝之意。

最後藝術家放大了三張泛黃的老照片,是三個小朋友的半身放大照,但他們的臉部都被四塊拼成正方形的磁磚擋住,磁磚上各轉印了一朵塑膠假花的圖案。 原來這些小孩肖像都是藝術家至今尚健在的親人年幼時的照片, 分別是藝術家的姑姑、舅舅和叔叔等長輩, 這些照片和花圖案都是用黑白色調呈現,森冷而怪異。

對於尚健在的三個長輩童年老照片的處理方式,讓觀者感到背脊一陣涼意,這些長輩都到了行將就木的年紀,藝術家毫不掩飾內心對他們隨時都可能死去的恐懼感,而他也開始做出些微的心理準備, 用對死去親人的思念方式去描繪對這些活著長輩的記憶, 這些假花似的記憶甚至遮蓋住這些長輩的真實面容, 作品傳達出一種對死亡壓力的無力與無奈。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摘錄陳順築的《花懺》展創作理念於下:

1999年8月,母親突罹惡性疾病,兩個月後藥石罔效,撒手人寰。守喪期間,強忍悲傷,拜誦多部佛經,希望能超渡亡母。其中一部『水懺經』所記載的佛家故事,曲折離奇,內容引人入勝,經主持法事的師父多次釋義,對於能用「水」的傳奇,彌平多世代的憎恨 糾葛,有著無限慨嘆。如果『水懺經』的聖水真化解了恩怨情仇,那『花懺』裡遍佈的花朵,不也像是弔祭墳前,向親族家人悔懺前塵往事的句句告解。

『花懺』的感情形式,來自經書的啟示,再返身觀照 血濃於水的親情殤逝。雖然家庭心結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千頭萬緒,但裝置的語言,一如『集會‧家庭遊行』系列作品,將反覆收錄生活切片的特定形符,結合地景刻痕,多元連次撒豆成兵,以架高在搭台上的 攝影鏡頭--「神」視般的冷眼俯瞰,記錄著生離死別的影像陣仗。

『花懺』的裝置材料,是約三百件的塑膠花影像,沖印成八乘十吋姿態、身影互異的彩色照片,裝入鏤空雕花的錫框,帶往家鄉澎湖的數個家族墳地,「植」滿祖父、祖母、父親、姨丈、表弟...等陰宅墓園,裝置出一個以「花」為媒介的悼念場域,追憶彷若「花容宛在」的家族永恆形影。

整體計畫主要是把家族墓地的裝置,用二件一組的「 雙拼」影像並置在牆面上,另外包含有強化儀式性情感的「物件」(繡有「哀感謝」字距的花毛巾)及三件『族譜肖像』系列,這些作品放大現在仍歡喜生活的姑姑、舅舅、叔叔幼年老照片,在他們童稚的臉孔 ,嵌入轉印有塑膠花影像的四片磁磚,交互在陰間/陽界、現實/記憶、沈淪/救贖的空間雕塑中,再造花朵美麗與哀愁的戀戀情深,互補著對逝亡親人的難分難捨,以及「現世」到「來生」的偏執和幻景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y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